【路上碰见小米SU7 Ultra?别急着拍照,咱还是先躲远点儿吧】近日来,小米SU7 Ultra首批车主超速危险驾驶接连登上热搜,引发网友关注和热议。甚至有车主在城市道路开出近300km/h的速度重要的配资平台,因严重超速被抓。
随后,沈阳排查小米SU7 Ultra车主签订《驾驶安全承诺书》,笔者认为这事应该全国推广,如果马力超过一定级别的情况下,所有车主都应该签订一下。
此事还暴露了多方的缺失:
一、车企:小米SU7 Ultra以1548匹马力、零百加速2秒级的性能参数霸榜,却在对驾驶者的能力预判上暴露出致命短板。其“300公里解锁性能”的设定,本质是技术团队对用户群体的盲目自信。
将“300公里”作为安全门槛,隐含的逻辑是“车主开够300公里就能驾驭超跑级动力”。这种机械化的里程考核,无异于将驾驶技术等同于“肌肉记忆”,而忽略了驾驶意识、道路规则认知等核心要素。
Boost模式、弹射模式、赛道大师模式等功能的预设,默认车主会在封闭场地使用,却选择性忽视现实中用户大概率在城市道路“炫技”。车企用“免责条款”将安全责任甩锅车主,却在营销中大肆宣扬“性能怪兽”标签,本质是商业利益驱动下的双标操作。
二、车主:车主在城市道路飙出近300km/h的疯狂行为,折射出部分新能源车主对“性能平权”的畸形理解:“我花钱买的性能,凭什么不用?”
新能源车性能门槛的断崖式降低,让普通用户轻松获得传统超跑级别的动力,但驾驶素养并未同步升级。部分车主将公共道路视为“免费赛道”,将超速视为“车权自由”,甚至以“测试极限性能”为借口合理化危险驾驶。飙车视频在短视频平台收割流量,形成“速度即正义”的扭曲价值观。车主为博取关注不惜铤而走险,平台算法却对此类内容暗中加权,形成“危险驾驶—流量变现—模仿跟风”的恶性循环。
三、监管:沈阳交警要求车主签署安全承诺书的行动,看似主动出击,实则暴露监管体系的三大漏洞。
“承诺书”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效力:法律上难以追责,道德上缺乏约束,最终沦为形式主义。若超速者真有心遵守交规,何须一纸承诺?若无意遵守,签字不过是一场行为艺术。
新能源车监管标准严重脱节:现行交规对“性能超标”车辆缺乏分级管理,驾照体系仍停留在燃油车时代。C照驾驶员可合法驾驶千匹电车,无异于让新手直接操控战斗机。
事后处罚代替事前预防:超速抓拍、吊销驾照等手段属于“亡羊补牢”,而车企性能设计、驾驶员资质审核等源头问题长期未被纳入监管视野。
四、行业:小米SU7 Ultra事件绝非孤例,而是新能源车企集体陷入“马力内卷”的缩影。
当车企将“加速秒杀燃油车”作为核心卖点,当行业论坛充斥“马力排行榜”,这场性能军备竞赛已偏离出行本质,沦为资本市场的赌注。车企热衷举办赛道日,却无人告诉车主“如何在雨天控制千匹后驱车”;销售话术强调“一键弹射”,却对ESP关闭风险避而不谈。这种选择性沉默,与谋财害命何异?
小米若想真正立足汽车行业重要的配资平台,必须重新审视“性能至上”的产品哲学,将安全设计置于参数表之上;车主更应清醒:踩下电门的权利,永远不能凌驾于他人生命权之上。当公路上的每一次加速都成为生死赌局,没有一方能独善其身。
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配资之家_权威网络配资_股票配资炒股网站观点